当前位置: 主页 > 浙江信息 >

从茅草棚到示范小区 萧山最早的万元户就是出自这里

时间:2020-10-15点击:
  农民住宅,往往聚集着诸多故事。特别是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西大门的红山农场。

  赵凤美是农场同龄人,她的家在农场同舟社区,庭院里四季花开、香气袭人,是当地有名的美丽家庭示范户。说起这庭院、这花园式洋房,赵凤美眉飞色舞的样子就像花盛开了一样,“我出生时住的是茅草棚,之后住过稻草房、土墙瓦房,现在住的花园式洋房,是2007年由农场统一设计的,整齐又气派。”

  从茅草棚到花园式洋房,再到现在示范小区,从1969年建场至今,红山人的住宅大体上经历了八代——一部住宅变迁史,见证了红山人的幸福生活。

  “发展经济为了什么?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日子过得舒坦一点。农场老百姓的住房变迁也就反映了这一点。”红山农场党委书记、场长沈光夫如是说。

  建场以来,红山经济一路奔竞。1986年,农场工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,成为萧山乡镇(场)中首个“亿元户”;1994年突破10亿元;2005年经济总量首次冲破50亿元;而从50亿元到100亿元,红山又仅仅用了两年时间……萧山当年最早的“万元户”,也是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红山,当时还引来了《人民日报》的采访。1984年9月4日,《人民日报》刊发的《这里,人均收入1256美元》文章,让更多人知道了红山,也令红山“红遍天”。“尽管近几年受发展瓶颈制约,但红山没有放弃,一直努力寻找变革之路。”在沈光夫这一代农场人眼中,这片户籍人口不到6000、面积仅6.8平方公里的热土,始终充满传奇。

  1984年9月4日3版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红山农场相关报道文章。

  回到“住宅”,更能“窥一斑而见全豹”——从茅草棚到别墅小楼,红山人住宅的变化,诉说着这里的变革与传奇。而近几年,红山又展新容。“我们争取通过几年努力,实现红山全域美丽。”红山农场党委副书记、副场长陶柏勇介绍说,红山这几年大力建设美丽乡村,最关键一点,就是要挖掘红山精神内涵,提升文化气质。比如同舟社区,就计划打造一个盐文化广场,用来展示农场的钱塘江板盐文化,这也是红山“文化之源”。

  红山人住宅的变迁

  不仅如此,红山新貌也从住宅延伸到了厂区。在红山热电厂,企业“不建厂房建公园”——2012年底,一旧厂房拆除后留下一块近两万平方米的空地,热电厂就在上面建了一座厂区公园。小桥流水、亭台楼阁、假山飞瀑,天上珍禽悠闲、水中鱼儿欢畅……一幅和谐共生的公园图景呈现在眼前,如同一张明信片。

  从美丽庭院、美丽社区到美丽厂区,红山正以点带面,铺就一条全域美丽嬗变之路。“如果环境脏乱差,谁愿意来红山投资发展?”沈光夫语气坚定。2017年,萧山调整平台管理体制,红山正式纳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规划;同年11月,红山农场水泥厂地块首当其冲成为“先行者”,引入生物医药产业园。现在,这里已升级为杭州湾生物科技谷,多个重量级生物医药项目抱团“安家”……

  从一穷二白的盐碱地,到杭州空港核心区,红山为什么依然红?走在原红山水泥厂南侧的萧清大道(原名“红山大道”)上,似乎能找到答案——无疑,红山一次又一次抓住了时代机遇,在变革和创新中勇立潮头,不辜负时代。而如今,它的新时代之歌,也已经奏响。

  我为红山代言——

  欢迎来红山创造传奇

  我是沈光夫,是个“老红山”。20世纪80年代,《人民日报》《杭州日报》等大报纷纷聚焦红山农场,自那时,红山就成了“明星”,我们这代人也因她而自豪。建场51年间,红山从钱塘江畔一穷二白的盐碱滩涂,变成萧山工业重地,她一直在书写传奇,无论是农业大寨时期,还是乡镇经济蓬勃发展之时,红山都有自己的“可圈可点”。这几年,尽管遭遇发展瓶颈,我们并没有放弃,一直寻找着谋变图强的变革之路。

  2017年,红山迎来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:正式纳入杭州空港版图。为此,我们将把“融入大空港,建设新红山”作为深度融杭、再次腾飞的重要突破口,主动投身空港大格局,全力建设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产业高地和商业门户。

  现在,杭州湾生物科技谷、吉华创新产业园两大园区已“起跑”,商业综合体等城市规划即将落地,新红山将成为杭州空港经济的“后起之秀”。在此,我欢迎大家来红山体验传奇、创造传奇!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